既然上回提到納瑞宣大帝的電影就讓我又想提到泰國歷史,納瑞宣大帝電影的時代為阿瑜陀耶王國
阿瑜陀耶王國在14世紀下半到15世紀初被緬甸東固王朝併吞,但在16世紀末恢復獨立
泰國與各個國家一樣,雖然於一般認知上是"泰國",但泰國其實屬很多民族(甚至可稱為國家)組成
就如同中國歷史一般,大小戰役,種族融合,最終成為現今泰國形態~
相關泰國歷史文章~泰國國旗的演變及由來
泰國史前時期
泰國的南部曾發現五十萬年至一百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文物。泰國北部有南邦人化石出土,而壹萬年前的巖畫在泰國也有發現
五千年前,泰國已有青銅器文明:班清。有學者認為是從中國傳入,也有學者認為是東南亞獨立發展的。
泰國早期歷史
秦漢時代,滇國或許己將泰國劃入勢力範圍
泰國早期諸侯國及城邦國
隋唐時代(6世紀末到10世紀末),泰國大概已有泰人居住。他們生活在雲南至阿薩姆一帶。
以下為泰國境內歷史中國家
素攀地
扶南
陀羅缽地王國
辛哈羅瓦帝
盤盤國
基本上盤盤國較屬現代馬來西亞
叻淡馬力地
狼牙脩
狼牙脩(馬來語:Langkasuka)是古代東南亞的印度化國家之一,其領土包括今馬來半島東岸北大年以東和東北地區,約位於東經101°18',北緯6°48',及今馬來西亞的吉打州。
狼牙脩在宋代稱為「凌牙斯加」、元代稱為「龍牙犀角」、明代稱為「狼西加」。「Langkasuka」一詞首見於,印度尼西亞11世紀坦米爾文碑銘作 Ilangasongam,14世紀《爪哇史頌》(Nagarakrtagama),作Langkasuka,16世紀出版的阿拉伯文《吉打紀年》(Kitab al-Minhaj al-fakhir fi-ilm al-bahr al-zakhir)作Langashuka。「Langkasuka」 的得名或來自印度文化,依照印度的佛經《枵伽經》里的記載,Lanka是傳說中一個在馬來亞峰(英文:Mount Malaya)上面的山城;而在梵文中Sukha乃是「快樂世界─Sukhavati」一詞中的前半截。因此Langkasuka或取義於「快樂的馬來半島山城」。
狼牙脩建國年代約於公元1世紀末至2世紀。
狼牙脩的居民以吉蔑人,為主,而統治階級是印度人。狼牙脩開始是盛行佛教,使用南印度的文字。但至元代稱「龍牙犀角」時期,已不見佛教盛況,那時期伊斯蘭教已傳入東南亞多時。由於地理位置優越,狼牙脩是當時世界的重要航站。
三佛齊
淡巴寧
羅渦國
羅渦國(Lavo)的歷史是在泰王國歷史上極其重要的一段。該城邦國大致建立在以今天的華富里為中心的地域。其歷史可回溯到三千五百多年前的冶煉青銅時代。
在她的許多年代中均深受印度文化的影響,後來她在被稱為陀羅缽地的年代開始登上歷史的舞台。自從該時代,羅渦為吉蔑人(高棉人)所統治,所以大量文化遺址都是高棉式的,一般將十五世紀稱作泰國歷史上的華富里時代,可見其重要意義。
最終大城王國建立,羅渦不再佔主導地位,直到納奈王(King Narai)登基。他建造新的宮殿並在此統率全國。
在納奈王後,羅渦城邦再度逐漸荒廢,直到十九世紀的孟固王(King Mongkut)才將她重新作為王城規建。
20世紀中葉,泰國首相鑾披汶·頌堪元帥(Phibul Songkhram)將華富里作為軍事要地,他對該城市作出的貢獻有很多保存至今。
素可泰王國
15世紀的東南亞:
藍紫色: 阿瑜陀耶王朝
墨綠色:南掌
紫色:蘭納王國
橘色:素可泰王朝
紅色:高棉帝國
黃色:占婆
藍色:大越
素可泰城原為吉蔑人(高棉人)管轄範圍,在非信史年代,傳說素可泰的開國君主是神話英雄帕巒王(King Phra Ruang),他是那伽女神與一位國王的孩子,具備大智慧及法力,深受百姓愛戴,1208年登基,開啟素可泰政權時代,但受歷史學家公認的說法是,1238年兩名泰人將領坤邦鋼陶及坤帕滿成功獨立,建立素可泰王朝,坤邦鋼陶被擁立為印拉第王(King Sri Intratit),成為首任泰王。
雖然同期多個泰國王朝相繼成立,但素可泰仍被視為泰國首個王朝,是對泰國文化有著重要影響,見證了泰人向昭拍耶河流域的擴散及佛教成為重要國教的發展。今日不少泰國繪畫、雕刻、建築仍存有昔日素可泰的影子。
素可泰王朝中,第三任泰王蘭坎亨大帝(Ramkhamhaeng)有著崇高威望,1278年登基後,被視為素可泰的黃金時代,期間有古跡載有泰文,因此泰人深信泰文是由他所創,其勢力範圍由今日的緬甸、寮國申展至馬來半島,但對周邊地區的管治能力時有虛空。
一般相信蘭坎亨大帝以高棉與孟族(Mon)的文字為本,創立泰文字母,成為第一位留下碑文記述的君王,他當時亦與蘭那王朝的曼格萊王(King Mengrai)及帕堯王朝(Phayao)的南蒙王(King Ngam Muang)締結互不侵犯條約,維持近百年和平,亦曾派使節到當時的元帝國,引進錫蘭的文化與藝術,其中錫蘭的上座部佛教對今天泰國影響深遠。
早年素可泰王朝,人民稱君王為大父,稱官員為小父,展現家國融合,人民有權自由就業、住處與擁有私人財產,若有冤屈可到宮前響鈴申訴,由君主親自主持審判。
1365年至1378年,素可泰成為大城王朝的藩屬國;直至1438年,素可泰最後一名君王逝世後,王朝所管轄的領土被收歸為大城王朝的行政省。
歷任素可泰王
- 室利·膺沙羅鐵(1249年-1257年)
- 班孟(1257年-1277年)
- 蘭甘亨(1277年-1298年 或許 1317年)樂泰(1298年-1347年)
- Pu Saisongkhram:王位原由樂泰繼承,但他當時到了中國,才由Saisongkhram暫代。
- 沃南塔(1347年)
- 曇摩羅闍一世 或 立泰(1347年-1368年/1374年)
- 曇摩羅闍二世 或 盧泰(1368年/1374年-1399年)
- 曇摩羅闍三世 或 賽盧泰(1399年-1419年)
- 達曇摩羅闍四世(1419年-1438年)
阿瑜陀耶王國
大城王國(泰文:อาณาจักรอยุธยา,皇家轉寫:Ayutthaya)又稱阿育陀耶王朝或阿瑜陀耶王朝,是1351年到1767年的一個泰人王國,位於泰國南方(中心位於今日大城府)。首都為大城(阿育陀耶)。大城王國取代了素可泰王國,打敗了高棉帝國,征服大片土地,於1767年亡於緬甸大規模入侵。
李盈慧等表示,大城王國由拉瑪鐵菩提王(Ramathibodi)於1351年所創立。拉瑪鐵菩提王本名烏通(U Thong),是華裔商人的後裔。大城王國結合了傣族的軍力,孟族與高棉族的行政,以及華人的商業。大城王國建立時,北方已有傣族所建立的素可泰。大城王國依靠素可泰所墊下之基礎,但是後來居上,15世紀時大城王國併吞了素可泰,與位於泰國更北方的蘭納王國相鄰。15世紀中葉,查洛王(Trailok)建立更完整的行政與法律制度。大城王國以制度、稻米耕作以及對中國的貿易維持強盛。大城王國與中國關係良好。大城王國在14世紀下半到15世紀初曾為緬甸東固王朝併吞,但在16世紀末恢復獨立,在17至18世紀時是東南亞強國,與歐洲國家通商。1767年大城王國被緬甸貢榜王朝所滅。之後暹羅為吞武里王朝與卻克里王朝恢復。[1]
與古代泰國的各時代的王朝一樣,充分利用處在中國和印度、歐洲方面的連接點上的位置優勢,以貿易富國。大城王朝亦是以皇家為中心進行獨佔貿易。主要是通過向中國出口大米來增強國力。此外,也通過與日本、琉球等東亞國家、東南亞諸島、阿拉伯、波斯及西洋國家等進行貿易積攢了大量的財富。在此背景下,大城王國一邊吸收了當時正是繁盛期的高棉文化,一邊受到了中國、歐洲、波斯等諸文化的影響,發展出了獨自的輝煌的文化。
歷代國王
- 拉瑪鐵菩提(1349-1369)
- 拉梅萱(1369-1370)
- 波隆摩羅闍一世(1370-1388)
- 東蘭(1388)
- 拉梅萱(1388-1395)(複位)
- 羅摩羅闍(1395-1408)
- 膺陀羅闍(1408-1424)
- 波隆摩羅闍二世(1424-1448)
- 波隆摩·戴萊洛迦納(1448-1488)
- 波隆摩羅闍三世(1488-1491)
- 叻德沙達(1491-1529)
- 帕拉猜(1529-1534)
- 膠法(1534-1546)
- 坤哇拉旺沙(1546-1548)
- 摩訶·查克臘帕(1548-1549)
- 馬欣(1549-1569)
- 摩訶·曇摩羅闍(1569-1590)
- 納黎萱(1590-1605)
- 厄迦陀沙拉(1605-1610)
- 膺陀羅闍二世·頌曇(1610-1628)
- 策陀(1628-1630)
- 阿滴耶旺(1630)
- 帕拉塞·東(1630-1656)
- 昭發猜(1656)
- 室利·素曇瑪羅闍(1656-1657)
- 那萊(1657-1688)
- 帕碧羅闍(1688-1703)
- 帕昭·素(1703-1709)
- 泰沙(1709-1733)
- 摩訶·曇摩羅闍二世·波隆閣(1733-1758)
- 武通賁(1758)
- 波隆摩羅闍五世(1758-1767)
吞武里王朝
18世紀後半,泰國華人鄭信(又稱鄭昭、達信)在吞武里建立吞武里王朝,擊退貢榜,收復阿瑜陀耶,於1770年統一暹羅達到今日泰國版圖,並且併吞東方的柬埔寨,北方清邁,東方的永珍(今寮國境內)。
大城王國由拉瑪鐵菩提王(Ramathibodi)於1351年所創立。拉瑪鐵菩提王本名烏通(U Thong),是華裔商人的後裔。大城王國結合了傣族的軍力,孟族與高棉族的行政,以及華人的商業。大城王國建立時,北方已有傣族所建立的素可泰。大城王國依靠素可泰所墊下之基礎,但是後來居上,15世紀時大城王國併吞了素可泰,與位於泰國更北方的蘭納王國相鄰。15世紀中葉,查洛王(Trailok)建立更完整的行政與法律制度。大城王國以制度、稻米耕作以及對中國的貿易維持強盛。大城王國與中國關係良好。大城王國在14世紀下半到15世紀初曾為緬甸東固王朝併吞,但在16世紀末恢復獨立,在17至18世紀時是東南亞強國,與歐洲國家通商。1767年大城王國被緬甸貢榜王朝所滅。之後暹羅為吞武里王朝與卻克里王朝恢復。
與古代泰國的各時代的王朝一樣,充分利用處在中國和印度、歐洲方面的連接點上的位置優勢,以貿易富國。大城王朝亦是以皇家為中心進行獨佔貿易。主要是通過向中國出口大米來增強國力。此外,也通過與日本、琉球等東亞國家、東南亞諸島、阿拉伯、波斯及西洋國家等進行貿易積攢了大量的財富。在此背景下,大城王國一邊吸收了當時正是繁盛期的高棉文化,一邊受到了中國、歐洲、波斯等諸文化的影響,發展出了獨自的輝煌的文化。
却克里王朝
吞武里王朝(1769年 - 1782年)是泰國歷史上的一個王朝。由一位年輕的將軍達信所建立。定都吞武里,史稱吞武里王朝。達信是中國與泰國的混血兒,中國歷史上稱為鄭信。他在東南沿海一帶組織了一支抵抗緬甸的軍隊,趁著清緬戰爭爆發而緬甸大城駐軍大部被迫回國抵抗清軍之機收復了大城,隨後消滅各地割據勢力並收復了清邁等地。
1782年,達信被義子卻克裏所弒,一說是達信在政變中被殺,卻克裏援救不及。卻克裏即位後,改稱拉瑪一世,遷都曼谷,史稱曼谷王朝,吞武里王朝亦因此結束其短短十三年的統治。
近代
16世紀初,歐洲列強來到泰國。直至19世紀末,英法兩國已經分別在暹羅東西兩邊建立英屬印度和法屬印度支那殖民地。1896年,英法簽訂《關於暹羅等地的宣言》,將暹羅列為兩個殖民地之間的「緩衝國」,其後英法於1904年劃定勢力範圍:湄南河以東為法國勢力範圍,以西為英國勢力範圍。雖然暹羅沒有成為列強殖民地,但仍然受到英法的諸多壓制。
曼谷王朝的拉瑪四世(1851年至1868年在位)開始開放政策。1854年拉瑪四世與英國簽訂《鮑寧條約》,對外國開放,並開始國內的改革。至拉瑪五世(朱拉隆功大帝,1868年至1910年在位)借鑒西方國家經驗,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來適應殖民國家對暹羅施加的壓力。他廢奴隸制,建設新式交通建設,新式學校與派遣學生留學歐美,並且以外交牽制外國勢力,「聯英製法,聯俄制英」。1930年代的大蕭條導致1932年6月發生不流血革命,當時是拉瑪七世在位。暹羅成為君主立憲制國家。1930年代後半期暹羅民族主義高漲,華人與暹羅人關係緊張[2]。1939年,改名泰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泰國傾向日本,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日本和泰國簽訂《日泰同盟條約》。1942年1月25日,泰國宣佈向英美宣戰,日本曾將部份在緬甸和馬來亞半島佔領地割讓給泰國。1945年8月15日,日本被迫宣布「無條件投降」,泰國隨即在翌日宣佈:「泰國1942年1月25日對英美宣戰宣言無效。」此「宣戰無效」宣言被同盟國承認。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泰國成為美國的主要軍事盟國,在經濟上軍事皆有親密關係,在越南戰爭期間,美國空軍曾在泰國境內駐紮大量機隊與人員。在東南亞地區,泰國亦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國家,該國是東南亞國家聯盟始創國之一,亦在東南亞區內事務有積極的參予。在政治上,泰國長期由軍政府統治,直至1991年泰國軍事政變後,泰國由軍人政府過渡至文人政府。
二十一世紀
2001年2月9日,塔信·欽那瓦成為新任泰國總理,泰國在他的領導下走出金融危機,走向穩定的局面,後他完成4年任期,於2005年成功連任。
2006年是泰王拉瑪九世登基60週年,塔信執政超過五年,政局步上分化,反對派指責塔信貪污,上街要求他下台,塔信被迫提前大選,由於4月2日的議會選舉遭到三大反對黨的聯合抵制,造成嚴重的政治危機。4月5日,泰國看守內閣總理塔信·欽那瓦在內閣特別會議上指派副總理奇猜·萬那沙提暫時行使看守內閣總理職責[3]。5月8日,泰國憲法法院裁定,泰國選舉委員會在國會下議院選舉中「有違法和違憲行為」,因此選舉結果無效,應重新舉行國會下議院選舉[4]。9月19日,軍方發動政變,解散塔信內閣,由國家管理改革委員會接管國家政權[5]。9月22日,陸軍司令頌提·汶雅叻格林出任管理改革委員會主席[6]。10月1日,管理改革委員會頒布臨時憲法並立即生效,管理改革委員會更名為泰國國家安全委員會[7]。10月9日,以素拉育·朱拉暖為臨時總理的臨時內閣宣誓就職[8]。10月20日,臨時立法機構泰國國民立法大會成立[8]。
2007年8月19日,就憲法草案舉行全民公決,草案通過公決。12月的大選,親塔信的人民力量黨贏得大選,再次執政。
2008年泰國政治危機後,在野民主黨上台,親塔信的為泰黨成為在野黨。
2006年9月19日:民眾舉行數月示威,抗議貪污、濫權和不尊重泰王後,軍方發動不流血政變,推翻戴克辛。
2007年12月:支持戴克辛的政黨輕易贏得選舉,任命薩瑪(Samak Sundaravej)擔任總理。
2008年8月:反對戴克辛的群眾「黃衫軍」占據總理府3個月。這些抗議群眾隨後占領曼谷2個機場,長達一星期,暫停飛航。
2008年9月:薩瑪下台。國會推選戴克辛的妹夫宋才(Somchai Wongsawat)為新總理。
2008年12月:宋才下台,反對派民主黨領袖艾比希(Abhisit Vejjajiva)在軍方支持下,被推選為總理。
2010年3月:支持戴克辛的紅衫軍發動街頭抗議,癱瘓曼谷市中心,意圖趕走艾比希。軍方2個月後衝破他們營地,鎮壓行動及在此之前的衝突中計有超過90人遇害,其中多為抗議民眾,1,800人受傷。
2011年7月3日:戴克辛支持的為泰黨(Pheu Thai Party)壓倒性勝選,戴克辛妹妹盈拉(Yingluck Shinawatra)出任總理。
2013年11月1日:執政黨控制的國會眾議院投票通過特赦法案,批評者說特赦法案目的是要讓戴克辛返國。雖然法案後來沒過,但民怨憤怒已擴大。
2013年11月26日:反對勢力領袖蘇德(Suthep Thaugsuban)要求解散政府,成立非民選的「人民議會」(People's Council),監督改革,根除所有戴克辛殘存的政治勢力。
2013年12月9日:盈拉宣布將解散眾議院,提前選舉,企圖平息危機。
2014年2月2日:全國選舉遭抗議民眾干擾,稍後依憲法裁定無效。
2014年5月7日:憲法法庭解除盈拉及多位內閣部長職務。
2014年5月10日:親政府示威民眾警告,如由未經民選的領導人掌權,恐爆發「內戰」。
2014年5月15日:選舉委員會說,預定7月20日舉行的大選,在未獲示威群眾支持情況下,已不可能如期舉行。曼谷反政府示威群眾遇襲造成3人死亡後,泰國陸軍總司令帕拉育(Prayut Chan-O-Cha)警告,軍隊可能使用武力敉平政治暴亂。
2014年5月20日:軍方宣布戒嚴,強調並非政變,民眾無須恐慌。
2014年5月21日:軍方召喚各方政治勢力,面對面談判,然無結果。
2014年5月22日:軍方政變掌權,中止憲法,宣布宵禁。